快讯
首页 > 快讯 > 正文
《江苏通讯》刊发我校卢晓梅教授理论文章《江苏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必须强化省级统筹注重三个“衔接”》
时间 : 2023-06-21 13:28 来源 : 江苏通讯 作者 :  点击 :

2023年第5期《江苏通讯》杂志“决策参阅”栏目刊发我校卢晓梅教授理论文章《江苏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必须强化省级统筹注重三个“衔接”》,全文如下:

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总书记深刻阐释了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作出重要部署,提出了江苏要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这一重大任务。

作为一名高校的教育科技工作者,本人自2008年从海外留学落地江苏工作15年的历程中,真切感受到了创新环境的向上向善。例如,科教兴省、创新驱动发展观念深入人心,科研经费大幅增加,产学研协同和国际合作的氛围日益浓厚,等等。但也有些许隐忧,在近年来的省际比较中,江苏一些原有的竞争优势正在遭遇挑战。今年4月本人参与了省人大教科文卫委面向全省1600多名一线科研工作者进行的关于江苏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58.12%的被访者认为当前我省科技创新最突出的问题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究其缘由,大家普遍认为三个制约因素最为突出:一是“科研力量碎片化”(60.99%),亟待拆除科研机构之间的“墙”,让协作分工替代内卷竞争;二是“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高效协作机制不畅”(59.85%),急需拆除科研机构与产业之间的“墙”,让科研选题和人才培养从产业界获得滋养;三是“破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力度不足”(52.06%)需要破除学术论文评价与社会贡献评价之间的“墙”,鼓励科研人员心无挂碍,把论文写在企业车间里、写在江苏大地上。

拆掉上述三堵墙乃当务之急。从表面成因看,需要提升省级科技创新的组织力,加大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切实发挥“举全省之力”的效用。从深层逻辑看,必须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辩证关系,或称作科技自立和科技自强之间的关系。个人看法是,“科技自立”立足生存问题,是指具备闭环发展的能力、关键领域不受制于人,从源头上实现产业链安全保供、自主可控,以极大韧性立于不败之地;“科技自强”瞄准发展问题,是指积极进取、具备超越性的奋发状态,是伯格森所说的“生命冲力”,要求创新主体(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结硬寨、打呆仗,一点点积累起技术优势,由量变跃升为质变。二者有不同内涵,适用于不同场域。国家层面更强调科技自立,着重顶层设计和重点突破;区域层面更注重科技自强,侧重做好各项政策有机衔接,因时因地因需而变地创造性贯彻落实。因此,立足区域发展的科技自立自强,本身就蕴含着显著的内在结构性。根据一般系统论原则,系统的功能由其结构决定。若要科技创新方法论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首先要从结构入手破除结构性障碍,促成创新要素有效耦合,统一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旋律。终极使命是获得科技创新“自由”,即想做什么就能做成什么。

笔者认为,要以加快实现江苏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重大任务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人才”三个维度中存在的突出的结构性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省级统筹作用,牵头抓总、承上启下,注重三个“衔接”:

科技方面,要重点关注国家科技战略和企业创新的有机衔接,精准聚焦区域创新体系的盲点和堵点,补强创新链的薄弱环节

国家科技战略是任务导向,主要布局以“大科学”和“黑科技”为代表的重大科研任务,重在前期的规划、组织、预研和培育。企业创新是市场需求导向,重在产业化时点附近的应用开发、工程调优、产品规模化和迭代。对于区域创新体系而言,既要加大研发投入,在总量上做加法,支撑国家科技战略和企业创新有序推进;还要加强制度的精准供给,提供具有正外部性的科技创新公共产品和服务,弥补国家科技战略和企业创新之间的脱节。一要集聚优势科研资源。对接国家实验室建设,对标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要求,瞄准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省级重点科研平台的整合重组。二要确立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的协调机制。加大基础研究尤其是应用基础研究比重,参考生命健康领域的转化医学理念,构建“从实验台到病床旁”的直通车。三要加强公共服务载体建设。搭建专业化中试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开展技术预见和可行性验证、产业化验证。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组织开展由企业提供市场需求、院校定制技术的对接活动,消弭产业与科学研究之间的信息隔阂。四要加强制度设计完善对技术类无形资产的市场化定价机制,构建从技术研发、价值评估、出资方式、利益分配、税务缴纳乃至退出机制的全流程制度规范体系,持续推进“揭榜挂帅”等科研组织模式,完善“企业出题、政府立题、人才破题”的协同机制。

教育方面,要重点关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大众化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构建拔尖人才自主培养耗散结构体系,联结教育链的断裂环节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类特殊的高水平教育,贯通幼小中大等全学段,覆盖学术研究和职业应用等各类人才类型,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众所周知,江苏经济富庶、重教崇文,塑造了全国领先的高位均衡基础教育,无数家庭在子女教育上付诸大量心血和财力,遗憾的是从“国民总时间”来看总效用并不理想,教育内卷和剧场效应愈演愈烈、苦不堪言。大学新生入校后,普遍迷茫犹疑,缺少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学术志趣,缺失团队合作,这些“先天疾病”制约了拔尖人才培养效能。究其根本,在于拔尖人才培养与大众化人才培养体系脱节,选拔环节窄化为高考,培养环节局限在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主体的高校只能被动等待,无法参与前期的选种育苗过程。一要纵向上下衔接。建立一批科技高中,加大创新思维和科学兴趣浸润,为未来科技创新人才奠基导航。推动高等教育下沉到高中,合作开设大学先修课程、专业认知课程、职业生涯课程等,进行引导性预培养。畅通高校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机制,放宽对本科的“就业率”考核要求。二要横向有序连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所有大学的共同使命,不能仅靠个别研究型大学和个别学科的探索努力。高校要积极开展科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把拔尖创新人才引到前沿,包括学术前沿、技术前沿和创业前沿,把国字号科研平台转化为实训场所,把尖端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增加沉浸式实验实践实战训练。三要发挥地方高水平大学的衔接作用。打好“地方牌”和“产业牌”,鼓励高校紧密对接和嵌入产业地图,找准独特的生态位,订制竞争优势,探索校城共生共荣的创业型大学新范式。四要完善相关机制和规则。创设积极有为的多元化选拔与退出机制,为不同教育类型划定成长路径和竞争边界。

人才方面,要重点关注顶尖人才计划和青年人才计划的有机衔接,做好科技创新队伍“引育留用”增量文章,夯实人才链的中坚环节

人才投入是收益率、回报率最高的生产性开发性投入。事业发展,关键在人;科技创新破局,人才更是关键之魂、立身之本。长期以来,江苏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以人才结构优化引领和助推创新驱动发展,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引才留才用才机制,一大批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扎根江苏、融入江苏、服务江苏,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和中坚力量。近年来,区域之间掀起的“人才争夺战”日趋白热化,不仅要从海外抢挖人才,还要应对国内的抢人大战,“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一要进一步加大人才资金投入。保证经费支持水平在兄弟省市竞争中不落人后,加大个人所得税优惠力度。二要充分发挥集群效应。实践充分表明,一流大学、一流产业高地和一流学术团队、重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项目是吸引高端人才集聚的重要载体,是凝聚人才团队的“晶核”。推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加大建制化科研团队建设力度。三要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在政策支持环境创业服务环境、社会舆论环境、工作居住环境和学习人文环境等方面推陈出新。畅通人才流动渠道,释放人才发展活力。四要加大评价机制改革力度。构建以创新度和贡献度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加强对科研团队的整体性评价,强调个性化和发展性评价,建立非共识项目评价,构筑宽容失败的长周期评价机制。五要少一些“以帽取人”。既要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进行原创性科技攻关,同时也应适当关注“非拔尖”群体。一方面要给青年科技工作者加大支持力度,包括非竞争性支持;另一方面要给超过申报国家级人才计划年限(45岁)的科研人员和“非升即走”体系的出局者提供一定发展空间,创造一定发展环境、提供一定发展条件,让科研人员不再困在时间的枷锁里坠入焦虑,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人才的创新能动性,最大程度地为我所用。

(作者系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工学博士、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工业大学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