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第2期《江苏通讯》杂志“对话访谈”栏目刊发我校卢晓梅教授专访稿《细数省属高校学生“宿舍荒”的破解招数》,围绕省属高校学生“宿舍荒”问题提出破解之策,引发广泛关注。《江苏通讯》是江苏省委机关刊物,由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主办。
在2024年底召开的江苏省教育大会上,省委信长星书记指出要加快建设教育强省,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且要顺应人口发展趋势前瞻布局教育资源。针对江苏省属高校较为突出的学生“宿舍荒”问题,该刊进行了专访。
访谈中,卢晓梅教授向高校提出六招——“控改建扩购租”,向城市建议四招——“统放畅拓”。全文如下:



编者按:省委书记信长星同志在去年底召开的全省教育大会上,要求加快建设教育强省,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且要顺应人口发展趋势前瞻布局教育资源。这些要求都为江苏统筹资源解决省属高校学生“宿舍荒”问题指明了方向。本刊专访南京工业大学卢晓梅教授,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供读者参考。
细数省属高校学生“宿舍荒”的破解招数——专访南京工业大学卢晓梅教授
《江苏通讯》:据我们了解,在每年的开学季,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最关注和最喜欢吐槽的话题几乎都与宿舍相关。今后一段时间,宿舍供需矛盾会不会更加尖锐?
卢晓梅:是的,在校大学生总量增速仍然较快,紧缺问题会更加凸显。根据最新统计,当前江苏对照建设标准计算的学生宿舍建筑面积缺口约为207万平方米,在建学生宿舍项目建筑面积约为86万平方米;到2028年缺口约为421万平方米,规划建设学生宿舍项目建筑面积约为298万平方米。
《江苏通讯》:高校学生宿舍是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阵地。社会各界是否关注到这一块?
卢晓梅:最近,我们进行了初步调研,总体上看,对高校学生宿舍缺口问题,不仅相关学生和家长关心牵挂。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也是高度关注的。高校当家人也都在穷尽所能,努力解决这个难题。
《江苏通讯》:高校方面能有什么高招呢?
卢晓梅:高校层面,我看可以总结成“控改建扩购租”这六字解法。前三个是向校内挖潜,后三个是向校外突围。
《江苏通讯》:能不能讲得再详细一点?
卢晓梅:好的,首先是“控”。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宿舍资源极其紧缺的高校,不得已会对特殊类型学生作出控制性规定,不为其统一安排宿舍。这主要包括定向就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研究生。
第二个就是“改”。这里面又有两种改法:一是改功能,就是改变校内其他房舍功能。例如,对招待所、培训中心等用房改造利用。二是改人数,就是在宿舍修缮维护翻新时增加入住人数。如有的学校把宿舍人数“四改五”,甚至有“四改六”的。这当然是个“急就章”,虽然改造的宿舍硬件有所升级,但人均面积缩水,大学生们抱怨很多。
《江苏通讯》:国家好像对这一块有规定,不能随便缩减面积的。
卢晓梅:确实有这样的规定,高职生均8—10平方米,本科生应为四人间(生均10平方米),硕士生两人间(生均15平方米),博士生单人间(生均20平方米),按照目前省属高校宿舍普遍情况,要达到这个标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我觉得,真正符合教育现代化要求的“改”,应该是对现有宿舍实施综合性更新改造,同时做好装配化数字化改造提升,让它们不再是蜗居的场所,而应当成为育人的家园。
第三个就是“建”。对于宿舍面积缺口大,而且校内也有新建条件的,从节约和便利等角度出发新建校舍。这应当是最佳途径。去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制定了《关于加强高校学生宿舍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把高校学生宿舍作为建设内容单列,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范围。这项政策迅速落地见效,我省许多高校已经立项并获批资助。
《江苏通讯》:这是个大好事,解决了基层的一些痛点。
卢晓梅:是的。再一个就是“扩”。对那些缺口大又不具备新建条件的,校内无法挖潜,最好是在周边恰当地段进行校区扩容,在新的地块上建设新校舍。但这可能要大费周章,需要规划部门和建设部门审批,还涉及到征地费用等一大堆事情。而且省属高校一般就在城区或靠近城区,征地费用高昂,无法负担。所以会选择在城郊地带或者其他城市新建校区,这样又会带来交通和治理成本等问题。其实,我倒是觉得,综合当前的房地产低迷情况,对于校园周边的一些零散小地块,可以统筹给高校使用,或者作为体育场馆、双创空间、科创孵化中心等“共享空间”由城校共同使用,让高等教育赋能社区实现双赢。
《江苏通讯》:您的这个想法很有现实意义,可以向政府建议一下。
卢晓梅:是的,我们正准备一个建议报告呢。
《江苏通讯》:那么,您还有什么金点子呢?
卢晓梅:第五个就是“购”。由高校出资购入校园周边已有的房产作为宿舍,再作适配改造。去年10月广东省有个这方面的政策,就是鼓励高校通过购买学校周边的人才公寓、商住楼等社会用房,并按照校内同等标准,加强配套服务管理,以补充宿舍资源。当然,在实际操作中难度还是很大的。
《江苏通讯》:难度主要在哪里?
卢晓梅:你想想,对供给方的房产所有者来说,遵从市场逻辑,关心投资回报、投资周期和投资风险,需要确保刚性的收益。对需求方的省属高校来说,实际上很可能没有这个购买实力。
《江苏通讯》:确实是挺难的,尤其在当下的大背景下。那还有什么好办法吗?
卢晓梅:这最后一个就是“租”。买不如租嘛,高校可以与周边的房产(包括商用、住宅等)合作,以长租形式取得房产的使用权。这些在国外也是常见的形式。通过出租,分离房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减轻了一次性投入资金的压力。这应当是当下比较温和可操作的解决方案。深圳市就采取了相应的办法,征集了公寓和居住用房作为保障性租赁用房,可以租赁给高校用作学生宿舍。我省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也有成功案例,在学校相邻的江北新区医药谷租用三栋保障房作为学生宿舍,租期十年。
《江苏通讯》:这个方法听起来很好,能不能具体分析一下其中的问题与风险?
卢晓梅:当然可以。从底层逻辑来说,高校在校外租购房产作为学生宿舍,是大学和城市双向奔赴的较佳选择。当下房地产不景气,高校出手把库存的商品房、保障性用房拿来用,或者按政策“商改租”进行定制化改造,实属双赢之举。
《江苏通讯》:但从现实操作来看,好像高校租购周边房产操作空间很小。
卢晓梅:一点不错,因为高校学生宿舍,对房产有特定要求,必须地段靠近、房龄新,能够组团、整栋地拿来用。如南京市经过梳理,符合整栋未售、层高12层以下、具备宿舍所需配套设施和消防许可的住宅要求的只有三个项目,且距离高校较远、需要校车往返。除了大笔改造费用,日常商用水电费也更贵。这导致高校很难负担相关成本。
再从长远看,由于我国面临快速老龄化和适龄教育人口锐减,在校大学生人数会在未来发生较大浮动。建议减少高校自建,鼓励社会流通,节约社会总成本。
《江苏通讯》:这么一分析,情况还是挺复杂的。您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卢晓梅:尽管江苏省属高校扎根在城市的土地上,但实为省管。对一些关系复杂、涉及利益博弈的问题,只有省级政府层面才有能力来统筹。建议省委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
《江苏通讯》:请您讲得再具体一点。
卢晓梅:最好能采取下面几条措施,也就是四个关键字。
第一个叫“统”。从省级层面统筹资源,具体又有三条路径:一是统筹房产资源。由政府成立平台公司,将周边房产改建为商品化的宿舍和人才公寓,以出让使用权的形式,面向高校或者高校组团进行宿舍资源的高效配置。二是统筹地块资源。指导教育条线和市、县政府的规划建设等部门协同发力,支持高校扩容提质,撬动校城互动共建共享。三是统筹高校和社区资源,组建集中式管理的“宿舍园区”。像高淳建设的高职园,引入六所高校两万师生入住。
第二个叫“放”。放大资金来源,放宽政策自由度。如允许选择建租购。学校在使用财政拨款时,可在建房、租房、买房上进行组合选择。又比如允许学校合理提高住宿费。20年来一二线城市房价涨了10多倍,住宿费几乎不动,靠收住宿费来解决改扩建是杯水车薪。其他省份在这方面已适当放宽了。还比如加大金融支持,也是一个解决渠道。
第三个叫“畅”。也就是优化建设审批流程,建立多部门联合审批“绿色通道”。当然也要加强债务风险监控,避免过度举债。
第四个叫“拓”。拓宽政策辐射和支持范围。一是项目范围,争取把更多高校的学生宿舍建设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范围。二是拓宽项目类型。除了支持改善学生宿舍,一并考虑教室、食堂、体育场馆和实训场所等同样急缺的稀缺性问题。三是拓宽用房对象。将外来房源除了用作学生宿舍之外,还可提供给高校的博士后、引进人才、留学生、非全日制学生等。四是拓展新宿舍兼容性。为将来预留出适应性改造的空间,比如将来可以改造为教师公寓、招待所、培训中心、工作室等。
《江苏通讯》:感谢卢教授在百忙之中接受本刊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