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点民国掌故的人,大抵都知道陈寅恪,其因为学识渊博而被称为“教授之教授”。殊不知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科学界也诞生了这样一位“院士中的院士”。由于12月13日是先生的诞辰,特发此文,以表纪念!
时钧(1912.12.13-2005.9.1),先后任教于中央大学、重庆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南京化工学院、南京化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担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他是新中国水泥专业、化学工程专业的创导者和开拓者,我国化工教育界的一代宗师,对吸收、干燥技术、膜分离技术和化工热力学等方面的研究有重要贡献。1980年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资深院士)。
1938年,他放弃国外大学的从教机会,毅然回国坚守化工教育事业,把一生献给了三尺讲台。他的学生有不少是蜚声中外的科学家,其中两院院士有16之多(名单可能稍微出入,读者自行甄别!)。
名单如下:
1、陈家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湿法冶金的开拓者,稀土和稀有金属湿法冶金和分离提取先驱;
2、梁晓天:中国科学院院士,药物化学和有机化学泰斗;
3、闵恩泽:中国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中国催化剂之父;
4、陆婉珍:中国科学院院士,分析化学家与石油化学家。中国石油化工研究院的分析中心创建人。陆婉珍院士是两院院士闵恩泽的夫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钟武的姐姐;
5、张存浩: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6、朱起鹤: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反应动力学家,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人;
7、胡宏纹: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8、唐明述:中国工程院院士,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混凝土工程技术专家。
9、时铭显: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机械专家,教育专家。
10、陆钟武: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冶金热能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
11、曹湘洪: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专家,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总工程师。
12、江东亮: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3、徐德龙: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机关党委书记。
14、陈懿: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和教育家。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5、欧阳平凯: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常委、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863领域专家。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人。
16、徐南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南京化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省政府党组成员,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厅长、党组书记;江苏省副省长。
时钧小传
时钧 (1912.12.13-2005.9.1),江苏省常熟人,我国著名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资深院士。时钧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1938年回国后,先后在重庆中央大学、重庆大学、兵工大学等校化工系任教授、系主任。 1949年后,历任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南京化工学院教授、系主任。 1957年开始从事“瑞流塔”、膜分离等技术的研究, 80年代后又对化工热力学和无机膜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他是 《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的常务副主编,曾任全国政协第六、第七届委员,撰写过《窑炉学》《工业化工学》等教材。 2001年2月16日下午,时钧在90岁高龄时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清华岁月谱写浪漫篇章
时家是常熟莫城当地的读书人家,父亲应试未中,便一直寄希望于子女,更是要求子女认真读书,成为有学识的人。 1912年,时钧出生,他在年少时便显现出过人的才智。据其自述,五岁便入学,年级稍微高一点的时候,就爱上了阅读,那时书包中常常会藏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的章回小说。有一次,他与同班一个名叫潘尚贞的同学互不服气,于是打赌,看看谁能背出更多的小说回目,两人年少气盛,谁都不肯服输,结果三国的回目全背完了,又接着背水浒一百零八将的诨名。时钧后来当科学家有惊人的记忆力,恐怕也和小时候的记忆锻炼离不开关系。
1924年,时钧小学毕业,跳班考进孝友初中二年级,1926年毕业;1927年随苏州工专附中班转入苏州中学高中部理科班学习。因为爱好文学,他在高三时还曾经被《吴县日报》聘为业余编辑,负责副刊《冬青》的编辑并撰稿,每周1期,一共编辑了近20期。
时钧高中毕业后被保送进入东吴大学读书,但因种种原因,他决定退学重考,并于次年报考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最后因为成绩名列前茅,被两校同时录取。几番考虑之下,时钧决定进清华。在填报系科志愿时,因为化学考分最高,于是便报了化学系。在清华大学求学的四年时间里,所学课程几乎都是“优”或“优+”,在此期间还获得过“裴克”奖学金。
时钧美丽的爱情也始于清华时代。他的爱人也是苏州人,当年在离清华不远的燕京大学(即今天的北京大学)求学,两人年龄相当。热恋时,时钧常常往返清华与燕京之间,他甚至找到一条便捷的小路,每每下课以后,就抄近路奔赴燕京……93岁那年,时钧向在座记者回忆起自己半个多世纪以前的浪漫情事,言谈之中依然不乏得意之情。
大学毕业之后,时钧随即报考清华第二届公费留学生,因为成绩好,录取毫无悬念。夫妇两人携手赴美,在美国学习工作期间,还生下长子时权。
27岁即是“娃娃教授”一手创办中国第一个硅酸盐专业
清华第二届公费留学生发榜时规定,学习造纸工程,须先在国内实习1年,随后由导师指定进美国当时唯一设有造纸专业的缅因大学深造。时钧在缅因大学攻读两学期后,获得造纸专业工学硕士学位,随后又赴麻省理工学院专攻化学工程。“七·七”事变后,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主任怀德曼(Whitman)教授盛情邀请时钧留在美国,但被时钧婉言谢绝了。尽管有良好的学习深造机会和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放在眼前,但时钧觉得这些都不重要,祖国正在深重灾难之中,正急需他这样的学子回国报效。
時钧于1938年5月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 6月抵达汉口,经清华同学推荐,在国民政府军政部化学兵队任教官。当时日本侵略军进攻武汉,时钧自长沙出发,一路长途跋涉,经湘西、贵州,并于1939年2月到达重庆,从此开始了他长达一生的执教生涯。
年仅27岁的时钧,先后受聘在中央工专、中央大学、重庆大学、兵工大学及动力油料厂研究生班任教,主讲“物理化学”、“化工计算”、“化工原理”、“工业化学”、“化工热力学”、“化工经济”等多门课程。抗日战争胜利后,在1946年时钧回到南京,任中央大学教授、化工系系主任,同时兼任重庆大学化工系教授和系主任。时钧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授课时常常广征博引,又因条理分明、深入浅出的授课风格,深受学生的敬重与爱戴。
1952年,新中国高等院校调整,时钧任南京工学院化工系教授、系主任,同时受命创建我国第一个硅酸盐专业。他以前苏联的教学计划为蓝本,培养出了我国第一批水泥专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 1956年秋,时钧与汪德熙、汪家鼎等教授联名上书高教部,建议在化工系设立化学工程专业。1957年初,高教部同意试办。同年4月底,高教部在北京召集有关会议,制订化学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由时钧任组长。当年暑假,天津大学和华东化工学院开始招生。
可以这么说,时钧是我国水泥专业、化学工程专业的创导者和开拓者,他对吸收、干燥技术、膜分离技术和化工热力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 1956年春,时钧作为科学技术专家,参加了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的我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的制订工作,和严东生等共同负责制订硅酸盐组的课题;后来他又同汪德熙、张建侯、余国琮等共同拟订了第五十六项(基础研究)中有关化学工程学科发展的规划。1957年春,时钧被国家科委委任为硅酸盐组副组长。
新中国成立不久,时钧又正当盛年,可正要大展才干大干一场,因为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时钧又历经了二十余年的坎坷人生路程。在逆境中,不论是劳动锻炼,还是在实验室工作,他都兢兢业业,埋头工作,尽心尽力,严于职守。而且在异常艰难的环境中和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他还进行了湍流塔试验和膜分离技术的研究。
一生诲人不倦,亲手培养16名院士
“文革”给高等教育造成了巨大创伤,化学工程专业未能幸免,时钧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可正是这位十分爱惜人才的大教授,即便是在自己沦落之时,都不忘提携后辈。当时,有一位姓肖的实验员非常聪明好学,时钧见他很有上进心,于是有意辅导他做进一步的深造,并且亲自还教他学会英语。这个年轻人后来进步很大,从实验员起步,直至当上了高级工程师。
1978年以后,时钧终于得到平反,而此时,他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只因感觉时光宝贵,他无暇顾及一切恩怨,只是埋头工作,力尽所能挽回"文革"造成的损失。当时,他在学校一连开设了《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单元操作选论》等课程并重登讲台,有时甚至不辞辛苦连上四节课。
从1979年起,时钧着手重建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并担负起系主任的繁重任务。在他主持带领下,学校建成了化学工程博士点,并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化学工程研究所。进入本世纪以来,他还每年招收1-2名博士研究生,并坚持亲自为学生审阅论文、主持答辩。除此之外,有关科研项目申报、学科建设规划、学校发展方向等,时老也都一一把关。
令他身边工作人员最敬佩的一点就是,老人气度非凡,即便是面对曾在文革中冲击过自己的人,他非但不记仇,而且还在适当的时候,给与他们所需要的帮助,帮助他们完成人生中重要的飞跃。
六十多年来,他在化工高等教育辛勤耕耘,弟子遍布世界各地,有些已是蜚声中外的专家、学者,在化工、炼油、冶金、建材、机械、医药等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还包括16位两院院士。
1998年,时钧主持完成了《化学工程手册》新版以及《大百科全书》化工卷的编撰工作。他在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卷》常务副主编时,为编纂这部巨著倾注了大量心血,不仅肩负着繁重的组织领导工作,还亲自撰写修改了若干重要条目,有的甚至五易其稿。其中,他还亲手撰写了《综论》中的若干篇章,并主持翻译了《传质学》以及《流态化工程》和《翅管换热器设计计算》等书。
2005年9月1日,时钧因病去世,享年93岁。为了让后来的学生都能了解这位杰出的化工科学开拓者,南京工业大学特意建造了一个“时钧园”,并且还在化工学院开设了一个“时钧班”,招收的全部都是尖子生。而为了让更多的家乡人了解这位化学家、教育家的生平,常熟市档案馆也于近年通过各种途径,征集了一百多件时钧的档案材料,其中包括他的著作、论文、资料摘录卡、讲义、笔记、证书、评论介绍、照片以及他生前用过的实物等等,现在这些档案已被永久珍藏于档案馆的名人档案库。
来源:姑苏晚报,百度百科及网络资料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