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官网发布一份重要通报。通报称,经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自2022年开始,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不再招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
早在去年7月,复旦大学软件学院就曾发布通知,明确软件学院从2021年起不再招收学术学位硕士生。
除此之外,四川大学、福州大学也分别停止了心理学学硕和情报学学术型硕士的招生工作,相关专业仅保留专业学位招生。
学硕“退场”
专硕的人数全面超过学硕至今,已经4年了。
2018年,全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43.98万,在读139.73万人。招生人数比学硕多了11.71万,在读生数比学硕高出整整45.28万人。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向非全日制、专硕的倾斜,越来越多的高校,尤其是顶尖高校,开始对本校招生计划进行了调整。并将扩招名额大部分落实在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上。
2020年,天津大学、暨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的专硕与学硕招生人数已经基本持平,而在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的招生计划中,专硕的占比也已超过或接近40%。
作为中国研究生教育过渡时期的“遗留产物”,关于学硕较长的学制与不够鲜明的就业导向的讨论始终不断。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专业学位硕士与非全日制研究生等“新鲜事物”,则不失为以就业为最终导向的考生的另一条出路。
另一条出路
从结果上看,专硕在就业市场上却的确颇受青睐。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约有77%的受访者身边有在读或已毕业的专硕。而“更喜欢实践和应用”、“专硕比学硕更有利于就业”则被认为是就读专硕的最主要原因。
从事实来看也的确如此。
去年,有媒体报道了江苏省教育厅联合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发布的《江苏省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8)》。其中提到,“江苏省专业学位毕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率比学术学位毕业硕士研究生高0.33%。毕业研究生平均月薪为6343元,增幅达10%;而专业学位毕业研究生平均月薪比学术学位毕业研究生高出约5%。”
就业市场上的火爆,让专硕在考研的考生当中,也逐渐热门了起来。
2019年,研招网公布当年度考研用户调查结果,约有55.34%的调查对象报考专硕,比报考学硕的考生高出了整整10个百分点。
从宏观层面看,专硕发展短短不过10余年,从无人问津,生源基本靠调剂,发展到如今比学硕还要火爆的局面,优化硕士研究生结构的任务完成得已经足够出色。
然而从微观层面来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却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来匆匆,去也匆匆
专硕大规模扩招之后,有高校2018年就在其招生简章中明确提出: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校不安排住宿。
然而最令人担忧的还不是物质条件。在专硕的培养方式、师资配置、课程设置等等方面,一些学校似乎都缺少合理的规划。
根据国家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定位,专硕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国家面向应届本科生开放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于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因此,对于专硕的培养,也因此理应强调应用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通俗地说,如果把学硕看作是博士和科研人员的“预备役”,那么专硕,就是一个就业前的专业集训和岗前锻炼。
然而这样鲜明的特色,在许多高校对于专硕的培养方案中,却没能体现出来。
以建筑学专业为例,各高校建筑学院对于专硕和学硕培养目标的表述和各有不同。一些高校对于专硕的培养定位十分明确。
例如,天津某高校建筑学院在描述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时就十分强调“实践能力”、“社会需求”和“职业导向”等概念。并明确提出了“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也有一些高校对于专硕还缺乏最基本的认识。例如,某985高校对于建筑学专硕和学硕培养方案的表述几乎完全一致。要求专硕同学硕一样具有“从事工程技术和科研能力”,在定位上也仅有“技术”这两字之差。
不仅如此,该校对于建筑学专硕和学硕的学分要求、论文发表要求等方面都少有区分。甚至从该校公布的培养方案来看,专硕与学硕课程的代码、名称、学时、任课教师和学分等都基本一致。也就是说,专硕与学硕同班上课,在校期间接受的课堂教育并无不同。
5月13日,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表示,将继续“适度扩大研究生、专升本招录规模”,也就是说,近几年,高校专硕的培养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
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作为定位,专硕,或非全日制专硕是未来趋势。对于高校而言,尽快提高专业硕士培养质量,分别明确学术硕士、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与特色,已是必行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