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点赞、评论、转发,欢迎大家一道参与“南工好故事”
【编者按】 杨南如教授是我国在水泥和混凝土材料科学的知名专家,更是德才兼备的师德楷模。如今在材料学院任教的曾燕伟教授,是恢复高考后杨南如教授招收的第一届研究生,作为杨老师的弟子和传人,他结合自身经历为我们讲述了有关杨南如教授那些兼具温暖和博大情怀的故事。
No. NCDDR030
讲述人:曾燕伟(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系主任,江苏省材料物理与化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
整理人:行管1502陈渐羽
提交日期:2016年11月
南方有嘉木 如鸟飞阔林
——曾燕伟老师谈杨南如教授
杨南如,1930年生,常州人。1952年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著名水泥化学专家,南京化工学院教授,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物理化学和水泥化学的教研工作,多次主持重大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课题。为了对杨南如教授的精神品质和她对材料学院乃至对整个南京工业大学所作的贡献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我们走进材料学院,与杨南如教授曾经的学生——曾燕伟教授进行了交谈。
学科融合,开辟新境界
曾燕伟教授告诉我们,他对杨教授最深刻的印象是:“她思维敏捷、有很好的化学功底,非常善于运用现代材料科学的理论和实验手段研究传统材料(水泥)。”现代材料科学讲究从材料的化学组成和不同层次的结构等方面认识材料的物理与化学性能,而不仅仅是材料制备的工艺学。杨老师利用她知识面广的优势,鼓励研究生学习并运用现代材料结构测试与分析技术,深入研究无机非金属材料组成-结构-性能间关系,逐渐形成了学院从事材料物理化学研究的科研团队。杨老师不仅指导研究生用新的学术思想研究传统材料,她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她十分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本校的物理教研组和化学教研组有很好的合作研究关系,对提升研究内容的基础理论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共同培养过物理和化学教研组的研究生。实践证明,通过学科交叉、尤其与基础学科的交叉可以很好地推动传统材料学科的快速发展。
杨教授不仅自己善于思考和研究,更善于引导学生以新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为学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新的发展方向。也正是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下,曾经作为系主任的杨教授带领着整个团队为学校材料学科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她的责任感很强,每天很早来学校,很晚才回去,对材料物理化学学科很重视。那时南京化工学院的无机材料专业已经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材料学硕士点是全国首批的、博士点为全国第二批。可以说,没有杨南如教授那一批老一辈学者对学科发展的重视以及为此作出的努力,就没有材料学院今天的辉煌。
主编教材,建设新学科
此外,杨教授还十分注重为新专业(材料科学和材料工程)培养方案中新设置的课程培养任课教师。
在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方面,杨教授在原有的工艺类和工程类基础上,又开始建设材料物理化学学科,招收材料物理化学的研究生。并在较短时间内建设成为江苏省重点学科。
杨南如认为对于培养学生来说,一本好的教材比一篇论文有意义、也重要得多。文革恢复高考以后,专业教材非常缺乏,杨教授组织教师主编和参编了国家建筑材料工业部的一系列专业教材,如无机非金属材料测试方法、水泥工艺学、陶瓷工艺学、陶瓷物理化学、材料物理性能、硅酸盐热工设备、粉体工程等,这对提升我校材料专业的声望有非常大的积极作用,以杨南如教授为主编、多校教授参编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测试方法》一书至今依然被很多学校作为教材使用。
热情洋溢,关注新事物
杨南如教授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学习能力很强,不懂的东西都会主动去学习。计算机刚出现的时候,杨教授就主动学习,学会了拼音和打字,会运用计算机和手机。如今的杨教授已是86岁高龄了,却依然使用着微信,在网上和国内外的学生进行交流,关注时事热点话题。杨教授全身心投入工作,没有很多休息时间。如今虽然退休了,但依然很忙。她继续做研究、帮助学生解答问题、参加关工委的活动,虽然年迈但思维依然很敏捷。
杨教授的记性也很好,但凡年轻的学生遇到困难,她都会主动为他们答疑。以前和水泥混凝土方面的专家召开全国会议的时候,她一出现,就有一大帮学生前往聆听教诲,产生的影响很大。她用实践告诉学生们,应该重视基础,才能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才能做好。
近年来杨南如教授积极校关工委的活动,多次为材料学院和环境学院的一年级新生作了“大学生应如何学习” 、“大学应如何度过”的学业指导讲座以及与学生共话读书心得。面对90后的同学们,她格外激动与高兴。虽然与学生年纪相差甚远,但杨教授提出的话题却紧跟时代。她提出,同学们应努力学习动手能力,学会交流与合作,学会自信与坚韧,更要学会如何与人共处。
杨老师和她的学生们师徒关系很融洽,曾经的研究生过生日会和杨老师一起,杨老师过生日也和学生们一起,女教师会和她一起过三八妇女节。
杨南如教授的教学、科研思维和方法,以及她待人处事的风格、品质,无疑为无数的南工人作出了表率和示范。我们有理由相信,南工人只要坚持严谨踏实的科学作风、勇于创新的发散思维、满腔赤诚的科研态度,永怀责任感与赤子心,定能为南京工业大学持续长久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