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大爱无言 掷地有声——时钧先生
时间 : 2016-07-11 17:12 来源 : 南工好故事 作者 : 南工高等教育发展研究院(IHED)  点击 :

欢迎阅读、点赞、评论、转发,欢迎大家一道参与“南工好故事

 


 

【编者按】关于时钧先生,我们的好故事已经陆续报道了几篇了,就像一坛醇香的老酒,在不同时空和个体感受中排列组合,品出了愈发饱满立体的滋味,荡气回肠,愈发弥香。秦重庆书认为,“时钧精神”可以用以下几个字概括,“爱”——爱党爱国爱师生的情怀、“真”——追求真理,真诚待人的品格、“淡”——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情操、“韧”——矢志不渝,坚韧不拔的精神。或许可以借用来做个注脚。  

 

No. NCDDR005

讲述人:秦重庆(男,化工学院原党委书记,南京工业大学原组织部部长1947年5月)

整理人:石媛、彭光成

整理日期:2016年6月

 


 

大爱无言 掷地有声

 


 

    夏草青青,冬雪皑皑,转眼间,先生已离开我们十多个年头多了。宗师仙逝,风范长存。我虽然不是时先生的学生,但在与他的点滴相处中被他的为人、处世、治学之道所深深感染和折服。大爱无言,爱善渡万物而不鸣。他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掷地有声,终生难忘。

 
以工匠精神做科研
 
 
    时先生心系化工学科发展,重视教学和科研建设。他对关于化工原理科研工作的开展、科研平台的建设都做了很多建设性的工作。
 
    我是1986年至1996年在化工系任系主任助理,期间印象颇深的是那时候化工原理实验室从学校后面旧平房搬迁到新建的化工实验楼,那次搬迁时先生非常关心,化工原理实验室的建设、内部的布置,包括精馏装置的设计建设他都一一过问。实验室是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开展科研工作的基石和关键。那个年代,化工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验室的搬迁,对于以后项目推进、学科发展、平台壮大、教师发展以及化工学院发展壮大、水平提升都至关重要。“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影响全局”,时先生深知这是化工学院发展的大事,平台设备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以后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像他这样一位老先生能做到事必躬亲,对一些细节的事情非常关心,这是很认真负责的。
 
    他身上就有着当下所提倡的工匠精神,那种静心定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好每一件事的心态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继承、弘扬下去。
 
    六十多年来,时先生俯身在化工高等教育辛勤耕耘,事事注重细节、精益求精,时时耐心专注、孜孜不倦,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对工作永葆着执着赤忱的爱。正是这种沉心科研、潜心治学、踏实做事、专业敬业、从不投机取巧的工匠精神才打造出了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奠定了南工如今化工学科的优势地位。
 
 
不逐名 只“琢”玉
 
 
    时先生淡泊名利,致力于扶植后学人才。我有一件记忆很清楚的事情,90年代初化工原理教研室科研工作很薄弱,有一位老师有一个关于精馏方面的项目,需要场地搭建设备遇到了困难,时老师特地打电话嘱咐我: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室化工原理教学的需要,是提升教师水平能力的需要,你一定要支持。这位青年老师化工原理的科研前面没有人做过,你一定要支持。
 
    “文革”给高等教育造成了巨大创伤,化学工程学科的发展未能幸免,时先生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可是这位十分爱惜人才的大教授,即使在十年浩劫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岁月里,都不忘提携后辈,尽心竭血培育人才。在耄耋之年又出资设立“时钧奖学金”,奖掖青年学子,青蓝相济,长者风范。
 
    时先生将一生心血付诸化学学科与化学工业的发展,弟子遍布世界各地,可谓“群星璀璨、桃李满天”。有些已是蜚声中外的专家、学者,在化工、炼油、冶金、建材、机械、医药等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还包括16位两院院士。这些人才都是时先生潜心“琢”出的美玉。然而他自己却从不追逐名利,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执教六十七个春秋,时先生乐做一个把一块块“璞玉”打造成“美玉”的“匠人”。他把三尺讲台当作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舞台,把培养优秀的学生当作自己最值得骄傲的成就。乐做铺路石,甘为人之梯。实乃德术双馨,师表楷模,影响了几代学人,为学界所景仰。
 
 
润物细无声
 
 
    时老师虽然在学术研究上对学生要求一丝不苟,但他又不是一个终日板着脸、不苟言笑的“严师”。他非常平易近人,慈祥儒雅,是一个和蔼可亲的长辈。
 
    那些年,学院年终开联欢会,他总是乐意参加,记得有一年全系教职员工在学院一楼的门厅里开联欢会,时老师与大家在一起与教职工表演自导节目,各人拿出一件礼品在抽奖,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老先生慈祥欢乐的面容料想教职工们会是历历在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时先生出生于国家纷乱之际,学成于祖国苦难之时,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一生爱党爱国,始终不渝地坚定理想信念。
 
    拳拳赤子心,浩浩中华魂。七七事变后,身在异邦、心系祖国的时先生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抱负,婉言谢绝了导师怀德曼教授的盛情挽留,毅然携妻儿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团结御侮、共赴国难。
 
    怀揣科学救国、教育兴邦之理想,27岁时先生回国投身中国化工教育事业。他对党和教育事业无比忠诚,坚守化工教育事业,把一生献给了三尺讲台,桃李满天下,并且在90岁高龄之际终圆入党梦,谱写了南工精神之传奇。
 
    时老师入党的事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2006年的时候,他提出申请,党委书记和校长亲自和他谈话。后来我和他接触,他说他在1956年就提出入党申请,因为反右和文化大革命,这个事就搁浅下来。他说这么多年了,我已经这么大年龄,还是要实现这样一个心愿。
 
    有一天他很高兴地跟我说,我进行过入党宣誓啦,就在我的办公室挂上党旗,是欧阳校长带我宣誓的,我当时心里就很纳闷,时老师怎么“做梦”啦,他的入党程序还没有进行到这一步呢,但是作为后辈,我们深知入党是老先生多年的夙愿,所以当时没有直接“拆穿”。之后我再见他的时候,他跟我解释说,那次和你说的是我的一个幻觉,是我想象当中的事,我清清楚楚的感觉到,在那样一个隆重的场面我进行了宣誓。如此“梦寐以求、魂牵梦萦”,我被他深深地感动了。
 
    在入党仪式上,时老动情地说:“有生之年,能够实现入党的夙愿,是我最幸福的事情。”如果没有亲眼见证这个场面,又怎能体会他如此炽烈的向往?时先生在90岁高龄时满含热泪如愿入党,这一幕感人至深。
 
    老先生在外求学多年、意志坚定科学,很久之前就提出入党,但是经历过内战的政权更迭、抗战的战火纷飞,反右派、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以及思想改造,在一系列不公正的待遇之后,对党不怨恨,对他人不怨恨,最后实现了入党的夙愿,确实令人动容。这个愿望是发自内心,而且是一直在想和渴望的。这个时候入党不求名不求利了,他只有内心这个坚定的信念。四十五年的追求,横跨半个世纪,矢志不渝,在新千年的第一个春天,以九十高龄终圆入党梦,赤胆丹心,天地可鉴。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豁达大度、兢兢业业”是许多师友、弟子对时先生一生为人的共同评价。
 
    我和他接触的过程当中,从来没有听到他说过文化大革命时候哪个人批斗过他,他从来不提这些事,也不会因为有人对他做过不好的事而有记恨心。面对曾在文革中冲击过自己的人,他非但不记仇,而且还在适当的时候,给与他们所需要的帮助,帮助他们完成人生中重要的飞跃,可见他的胸怀宽广、气度非凡。
 
    八九十岁的老人还但坚持每天九点钟就到学校里上班,风雨无阻,始终如一。因为实验室、讲台、学生是他这一生无法割舍的情愫。
 
    几十年勤奋治学,不辞劳苦,身上集中体现了勤勉敬业、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化工精神。也正是由于这种精神的代代传承,才使得化学化工学院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时先生一生的业绩和德操令人感怀,风度翩翩、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的为人之道,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求实严谨、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亦师亦友、诲人不倦的为师之道,淡泊名利、克己让人的高贵品质,默默耕耘、温文尔雅的学者气质,扶植后学、甘为人梯的高风亮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执着精神。可以用以下几个字概括,“爱”——爱党爱国爱师生的情怀、“真”——追求真理,真诚待人的品格、“淡”——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情操、“韧”——矢志不渝,坚韧不拔的精神!
 
    言传身教这种文化润物无声,力量却达千钧,正是他有声的教诲和无声的行动,让南工师生们懂得如何做人,如何从教,如何教学,如何忠于事业,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一生。他就像一座宝藏,有着我们学不完的东西,给予一代代南工师生学子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