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秦泽回忆物资设备建设历程
时间 : 2016-07-21 19:03 来源 : 南工好故事 作者 : 南工高等教育发展研究院(IHED)  点击 :

欢迎阅读、点赞、评论、转发,欢迎大家一道参与“南工好故事(网址:http://ihed.njtech.edu.cn/a/Bulletin/20160607/163.html

 


【编者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治家格言》里如是说。治家如此,一所三万多师生百年积淀的老校,更是有难以尽述的平凡又不平凡的故事。秦泽老师的这段文字的原题叫做《依靠群众 勤俭节约》,娓娓道来地回忆了学校教学科研物资设备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平平淡淡的笔触,蕴藏着海阔天高的胸襟和石破天惊的不易,读起来很是令人动容。


 

 No. NCDDR017

作者:秦泽

提交日期:2016年7月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秦泽回忆物资设备建设历程 

 

                                                   
 

    我于一九六四年末转业化工学院,领导委我负责物资设备工作,至1983年止,除“文革”中四年余外,其他时间均是专管或分管这份工作。50年过去了,这段困难复杂的经历久久不能忘怀。

 
    1959年我院从当时的南京工学院分出来,建院初期,人手少,设备少而陈旧,经费奇缺,困难重重,后划归化工部领导,经费稍宽松,但国家面临三年自然灾害,苏联反目成仇,美苏封锁国内。极“左”路线和“右”倾思想笼罩大地。面对这段恶劣情况,院党委和领导同心同德,下大力气,提倡艰苦奋斗,亲自动手,带领群众战胜困难。
 
    首先制定五年发展规划,继而集中部分有经验的教工,当时全院仅有八名正副教授,制定大纲,编写教材,实施教学,开展科研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进。在完全保证教学生活急需的基建工程后,实验室的建设突出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物资设备科于1964年初成立,在院领导重视下,临时抽调部分有经验、教学任务轻、业务强、能吃苦、肯负责的教工组成三个采购组分驻上海、天津等地找货源、少花钱、购好货,尽力避免重购,错购事故发生。经过一年半时间,群策群力的奋斗下,使基础课,基础技术课的实践开出率达到90%以上,专业课实验开出也初具规模,基本满足教学实践的需求,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与提高。
 
    1964年后,副院长夏光同志再三强调抓物资先抓人的建设。要抓好基本队伍,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加速步伐,建设好实验室,。因而明确了各系、课的实验室。与设备科有着密切业务指导关系,设备科执行院对实验室的双重领导关系,初步建立会议制度,定期传达与学习各项有关政策,研究提高实验技能工作,是设备科与各实验室关系密切,互相支持,配合,并着手实施各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收到更显著的效果,具体是:
 
    在经费管理上,每年按规定确定建设重点,在化工部下达的基建费、事业费、科研费(内、外)都及时予以公布,并根据上年度消耗情况及当年任务,列出分配表。经过分头个别征求意见和集体讨论后予以确定,执行。设备科留有10%左右的机动款,每年十月份做一次调整。使各单位有帐可查,有钱可办,达到大家理财,民主管家的目的。
 
    在队伍建设上,为了节约维修费和养成良好作风,提高人员素质和动手能力,对实验人员开办“油漆训练班”、“装修通风橱训练班”、“白铁工现场会”、“电工操作现场会”,从而达到维修及时,节约资金,防止事故发生的目的。此举深受广大实验人员和教师的赞扬。总务科的维修工吴文富同志就是此次培养出来的。
 
    人是最宝贵的财富,没有人什么事也办不成。实验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又脏又累,又多又烦,要动嘴、动脑、动腿、动手,稍不注意,便出酒精灯爆炸,漏水,大楼被水淹,漏电等事故。且多数同志要经常接触危害人体的毒品,日子长了,白血球下降,四肢无力,身体抵抗力弱,易受外界疾病感染。有机化学实验员刘肆同志,身强体壮,30岁刚过的小伙子,因受毒过多而过早离开人世;程淑英老师,也因此生活不能自理……因此,保护这些同志身体免受或减少受害,是李克和、夏光同志经常叮嘱要与重视的问题。据此,凡有气体危害人体的实验场所, 我们优先安排经费,及时安装通风橱、排气管道。像化工楼,在基建的同时,便把全楼的通风装置纳入基建计划,与基建同时完成。在院“营养保健小组”领导下,建立的实验室营养保健制度,对接触有害气体的人员按月发放营养保健费。共分甲乙丙丁四级(9、7、5、3元)。在经费很困难的情况下所发钱数很少, 但对大家的劳动精神安抚很大。使大家感到党和领导的温暖关怀,更激发工作的积极性,更全身心投入实验室工作中。此后,扩展到全院各个部门,各种岗位,收到难以估量的效果。
 
    在物资供应和管理方面我们采取“走出去”的方法,每天派出四位同志,与三个系,一个课部联系,到第一线了解情况,及时解决问题。每位到实验室的同志,都有权批一张三夹板,一张白铁皮,少量消耗材料(剧毒品、铂金除外)的权利,大大减轻实验人员领取物资的负担,并保证供应及时。
 
    在管理上,我们严格遵守制度,但简化一些繁琐手续,如带实验室的教师提出物资领取清单,其初审权交实验员,经过实验员签字后,没有特殊情况(如量大、稀缺),设备部门是照批照发的。
 
    为保证供应及时,在“人少事多”情况下,提倡一、三、五“送货上门”,为第一线人员提供方便,减少负担。这种发扬民主、群众当家、方便到室的做法得到普遍欢迎。也给坐办公室、等人上门、主观臆断、官僚作风的陋习当头一棒,受到很好的效益。
 
    为了杜绝浪费,减少积压,节约资金,物尽其用,我们建立了“第一仓库”,把各用物单位在每年领取,已出帐的物资、设备,由于计划改变、任务变更等因素而弃用、少用、用不完,不能用而闲置起来的大、小物资、设备,加以清理,列表,送入这个仓库,从而减轻各单位库存物资,资金积压,场地堆放之苦。同时,“   第一仓库”有专人负责,及时整理物资,设备,列表造册,通报各使用单位,8小时开门供应。手续简便,领取单位只要在领取单上签过字即可拿走需要的东西。既不扣当年经费,还提倡使谁用的多,谁受到表扬和奖励。
 
    凡到物资、设备部门申请各类物资,设备,都先经“第一仓库”查核,如无可利用物资或只解决部分,才签字到其他仓库领取。这样做的好处除上面所述外,还能使物质得到及时使用,减少积压损坏,造成浪费的现象。
 
 
    这个“第一仓库”的建立,事后统计,仅零星材料一年可利用1到2万元,而利用一台电动机(1kw)便省下1500元。一年下来,利用率是相当可观的。
 
    这段时间,实验室的建设是一个飞跃的发展。但从1967年到1972年“文化大革命”的劫难,延误这一进程。1972年学院恢复招生,360名工农兵学生进了院,但社会上、组织上的纷乱局面仍未完全恢复正常,“派”性冲击党性,“左”的思潮的冲击党的正确方向,学院与化工部未接上关系,暂归省教育局领导。此时百废待兴,经费奇缺。73年全年事业经费,在保证员工工资和学生吃饭用外,只安排五万元给教学,生活用品支出使用,全院所用仓库(除基建外)均归物资设备组管理。这区区5万元,要解决从一张纸币到设备的需要,加上社会上所有大小工厂恢复正常秩序和生产,因此“没钱买东西”和“有钱买不到东西”的状态都一起出现,但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不能停,后勤及办公室、教室的各种用品不能不给,因而只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周密计划,合理支出,甚至需用的消耗品,100只信封、10把扫把……领取时,都严格核算,经过系签名,物资设备部门审批,才能领取。
 
    记得当时曾发生一起不太愉快的事。那是1973年五四青年节前,学生会布置活动场所,在得悉仓库只有五卷彩色皱纹纸时,便想要全部领走。而市场又缺货,为了照顾其他单位活动的急需,我只同意发给三卷,学生会个别同学不了解情况,到单位书记刘烈人同志告了一“状”,刘书记找我了解情况后,犹豫约10分钟下了很大决心,叫我“全部发给他们”。这在今天来说,似乎是“天方夜谭”,但当时的困难情况,是今天所无法比拟的。有的同志批评我“爱管事”,办公室副主任曹志桂也提意见:“办公室领100个信封也让你管?”。实在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我深深感到有钱能办事,办好事不容易。钱少也办事,办好事更不容易。
 
    以上成绩的获取,是多方面努力的结果。但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一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骨干队伍(首先是党员)。
 
    1964年正处在学毛泽东思想、学解放军、学雷锋的大环境大气候中,物资设备科的全体同志,紧跟形势,努力学习,团结一致,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全力以赴,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完成任务的。
 
    当时科的机构是精干的,其分工是:一人负责计划(兼管固定资产),二人负责实验室管理,一人管财务,两人负责采购(文革后添一人),两百多平方米的危险品和设备库,只有胡鼎红,一个女同志负责。五金交电,水暖零件等的仓库,也仅一个人管理,而供各学院的蒸馏水,冰,各种气体,也由姜立统同志一个负责烧、购、收的工作。所有工作均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全年进、出设备材料数百吨,装卸工作繁重,外雇工人费用大,不及时,易出事故,便由杨维森同志负责,经常是全科上下齐动手。物资随到随卸装,既保证安全及时,又节约了大量资金。记得全科人员步行,拖着板车去鸡鸣寺拖设备,经常到集庆路仓库提取设备、材料,去大厂搬运生铁,从码头运四十几吨煤……这些重劳动活,都靠全科去完成。没有人喊累,叫苦。没有人要额外报酬,要出勤费。大家宁愿出身汗,也要为人民节省每一分钱。
 
    三个采购员,为了完成采购任务,经常是在得悉有调剂会,厂家有货源,便日夜兼程,千里迢迢抓住物质。当时仍处在困难时期,物价上涨,食物短缺,他们一天的出差补助只够一顿饭的支出。而每个人月工资都在40到60元之间,要养家糊口,一角钱当一元钱使用,不敢随便消费。就这样遇到出差,经常处于半饥饿状态。(杨维森同志在上海时,吃了半个月的阳春面过日子),他们从不向组织伸手,继续完成任务。不仅完成计划那物资的采购,对计划外紧缺物质,如焦炭、煤、生铁、制作试压棒的不锈钢、铜材等,也千方百计采购进院,这是高度负责而忘我的精神表现,是很可贵的具体行动。
 
    为此我向党委写过三次报告,终于得到领导的重视,给三个采购人员每人每月10元的补助。数目虽少,但体现党和领导同志的关心和照顾,上、下心是贴在一起的。
 
    他们经常外出执行任务,各地有各地货源,都有机会采购一些南京买不到货比较便宜的东西。但他们都按照规定,不随便购买。汤必华同志一次出差,有人托他带南京很缺的鸡蛋,他也先请示,得到批准后才带回来。全科同志没有人拿回扣,私收酬金,没有把计划调拨来的物质以市场价出卖获取“发奖金”之用,都坚持“专款专用”。没有用报废设备出卖后私分的现象出现。总之,这段时期,同志们的表现是负责的、高尚的。
 
    50年过去了,我感受最深的是:实验室是完成理论到实践的场所,建学校就要建好实验室。实验室要依靠有好思想、好品德、好作风的广大教师和实验员去建设,贡献毕生精力。
 
    从物资部门到广大实验人员要“以人为本”,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为带头人,以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热爱党的人为本,为培养对象,给人民事业培养出更多更好,不掺假、不含水分的真正接班人。
 
    任何时候都要勤俭节约,发扬民主,依靠群众,才能把物资工作做出成绩,把实验室建好。更要领导以身作则,上下关心,团结一致,才能战胜一切困难险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