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我的大学生活片段——方礼龙
时间 : 2016-07-21 19:27 来源 : 南工好故事 作者 : 南工高等教育发展研究院(IHED)  点击 :

欢迎阅读、点赞、评论、转发,欢迎大家一道参与“南工好故事(网址:http://ihed.njtech.edu.cn/a/Bulletin/20160607/163.html

 


【编者按】方礼龙教授回忆了1957-1960年于南京化工学院(南工前身之一)求学时的生活轶事。在物资匮乏、缺衣少食、学习条件格外艰苦的年代,能够进入高等学校就读的学子都是成绩极为优异、理想最为纯粹的优秀知识青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祖国之强大而拼搏,锻炼身体,服务人民,无私而忘我。五十多年后再回味这些大学生活片段,对比着略显浮躁的年代,丝丝缕缕都显得格外珍贵。


 

No. NCDDR018

作者:方礼龙(原南京化工大学成教院院长)

提交日期:2016年7月

 


 

我的大学生活片段

                ——方礼龙

 


 

 

我于1957年夏天考取南京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化工机械专业学习。由于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1959年初,我们从四牌楼搬迁到丁家桥建立南京化工学院,继续我的学业。大学的生活虽然是短暂的,但是有许多事情或活动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对我一辈子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现摘其片段记叙如下。
 
1958年初夏的一天早晨,在南京工学院化工系党总支干事薛芸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从四牌楼背着行李不行50余里,到栖霞区摄山农业社支援夏收夏种。在五星红旗的带领下,大家精神振奋,列队整齐,边唱歌边行进,引来路边许多群众的关注,途中虽然脚上起了血泡,但是谁也不愿掉队。中午到达目的地(即现在的栖霞山南站附近),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把我们安排到农家堂屋里打地铺稍事休息,下午我们便拿着农家提供的镰刀下地割麦,傍晚收工后大家首先到河塘边擦身洗澡洗衣服,夜幕下农家已经给我们准备好晚饭,在星星和月光下大家吃得可香。夜晚农村蚊虫很多,大家迟迟不能入睡,有的将被单从头裹到脚,有的互相轮流睡觉,也有的同学不在乎,照样睡得香。就这样经过一个星期的紧张劳动,我们配合农民兄弟将麦子全部收割,运上场,脱粒晾晒归仓。另外还帮农民到附近的山坡上采摘桑叶,学习养蚕的技术。农民对我们也关怀备至,根据同学们的体质情况,安排力所能及的农活;经常问我们有没有吃饱,经常把开水送到田头;看我们累了就叫休息,让我们感受到农民兄弟的朴素感情。临别时我们依恋不舍,生产队长再三关照我们“经常到这儿来走走”。我们又在红旗的引领下,带着黝黑的脸庞,带着农民丰收的喜悦,更加精神抖擞的徒步回到了学校,这回可没有人的脚上起血泡了。
 
1958年9月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全民动员,大炼钢铁”,我们自己动手,在南京工学院校西砌了一座两米米多高的小高炉,运用在“金属工艺学”课程中学到的一些冶炼知识,投身到大炼钢铁的运动。每天日夜四班倒,每班四个人,用小高炉炼钢铁,保证质量的关键是三条,第一条是原料的配比,第二条是火候温度,第三条是熔炼时间,这些都要反复试验,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哪怕一炉只炼出十几公斤合格的钢铁,我们也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值得一说的是,就在九月下旬的一个下午,当我们小高炉的火烧得正旺的时候,有几部小汽车开进了校西,正当我们感到奇怪的时候,就看到从校车里走出一位脚穿布鞋、头戴草帽的人径直向我们走来,我们一眼就看出来,这是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大家欢呼雀跃,高呼“共产党万岁”、“欢迎少奇同志”.刘主席走到我们小高炉旁,突然停了下来,弯腰从地上捡起一块矿石,询问陪同视察的惠浴宇省长:“这矿石从哪里运来的?这矿石的含铁量是多少”正当大家静听回答的时候,保安人员过来要少奇不能停留,便匆匆地离开了我们。
 
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学校党委要求开展以实现“双红”(即达到劳卫制二级和国家三级运动员标准)为目标的体育运动,先开会动员,然后叫决心书,班级间同学间开展竞赛。在体育老师的组织下,同学们积极行动起来,早上起来先上操场锻炼,下午四点钟到操场测试。我记得比较难的是百米跑(成绩要达到13秒6),还有跳马和双杠,当听到兄弟班级捷报频传,已经敲锣打鼓向领导报喜时,作为班三角(团支书、班长、班主席)成员之一的我,心急如焚,要求已经达标的同学一帮一、一对红,要求尚未过关的同学限期达标,有几天晚上宿舍熄灯了,动员尚未达标的同学上操场,披星戴月搞测试,锣鼓声加油声划破夜空。少数没有优势项目通过三级运动员的同学,就动员他们打羽毛球,为了抢时间,外面在下雨,我们就到“五五楼”找个教室,将桌子靠边后进行训练。当全班实现体育“双红”的时候,个个扬眉吐气,收到了领导和老师的好评。
 
 1959年初春的一天,学校接鼓楼区政府的通知,要求动员学生参加义务劳动——整治秦淮河。在南京化工学院化机系党支部的号召下,我们带着铁锹和簸箕奔赴草场门附近的那段秦淮河,尽管河水春寒刺骨,大家还是争先恐后地跳进河里,有的地方水及大腿,有的地方河水齐腰,同学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不怕冷,有的掌锹挖泥,有的用簸箕传运泥块,干得热火朝天。正在这时天空乌云密布,不一会儿下起了下雨,我们干得更加起劲。不完成任务决不收兵。雨越下越大,同学们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我感到脚下一阵刺痛,抬起脚来一看,鲜血混着泥块印红了脚面,究竟是玻璃还是铁钉惹的祸不得而知,同学们赶快扶着我到岸边做了简单的处理,至今还留下了痕迹。当同学们回到学校时,浑身湿透,一个个都像落汤鸡,直打哆嗦。当我们简单换洗衣服后,来到饭厅时,食堂师傅已经为我们烧好了滚热的姜汤,同学们深表感谢。
 
1960年五月,学校旁边的金川河滞流,臭气熏天,学校动员我们“疏通金川河,搞好环境卫生”。我们选择了一个星期天,大家拿着面盆和铁锹,分工协作,由上到下,由浅入深,将一盆盆污泥运到岸上。为了抢时间争速度,有的同学就将空面盆扔来扔去,一不小心,我的手腕被面盆边划破,纸巾还见疤痕,留下了永远的记忆。经过一个上午的“战斗”,我班三十多位同学整治了数十米的河道。大家感到由衷的高兴。
 
1960年寒假即将来临,学校党委号召同学们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到工厂去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简称双革运动),以实际行动贯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在化机系党支部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奔赴常州市南门外的常州化工厂,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我被安排在机修车间,参加“纳氏泵”的维修和革新,主要解决“跑冒滴漏”和防腐蚀的问题。经过二个多月的劳动实践,在厂方技术员和工厂师傅的共同努力下,对纳氏泵密封垫片结构提出了改进意见,延长了纳氏泵的使用寿命,收到了厂方的表彰。下厂二个多月,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也受益匪浅。一反面学习到生产知识,提高了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学习到工人阶级集体主义精神和埋头苦干的品质。当我们离开工厂告别师傅的时候,留恋不舍,表现出深厚的阶级感情。
 
大学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可记可叙的事情还有很多,他是我们人生轨迹中重要的一段。应该说:时代造就了我们,党培养和教育了我们。如今回首往事的时候,虽然无怨无悔,但也感到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