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点赞、评论、转发,欢迎大家一道参与“南工好故事”
【编者按】经常听说“艰苦奋斗是南京工业大学的文脉”,读了黄殿臣教授的回忆,会对这种奋斗不息的精神有了更丰富的感性认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感谢老一辈南工人的辛勤劳动、无私奉献,感谢你们所创造的幸福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明天,谱出了一首可歌可泣的动人赞歌。
No. NCDDR020
作者:黄殿臣(教授,1936年7月出生,195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参加工作,1999年9月退休,退休前曾任学校常务副校长,退休后曾任南京工业大学离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和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长,现任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离退休党工。)
提交日期:2016年7月
艰苦奋斗精神的熏陶
我是1956年9月17日来到南京工学院(现为东南大学)化工系硅酸盐工学专业(现改为无机非金属材料)读书。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到了1958年底,听系领导李超庚讲,国家正实施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需要大批建设人才,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决定要从南京工学院同时分出化工系、食工系、农机系,独立组建南京化工学院、无锡轻工业学院和镇江农业机械化学院。这个决定是江苏省人民委员会于1958年8月18日批准的。后获悉上级派了南化的新领导,成立了筹备委员会,并决定于1959年2月迁至丁家桥校址。
自己动手搬迁实验室
1958年底,化工系领导以及系学生秘书刘顺瑜同志传达院筹备委员会负责人“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勤俭办学、艰苦创业”的要求,动员全系学生克服困难,不停课,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运输工具搬迁。
当时化工系有四个年级980余学生,我们1956年入学的盐六学生7个班200余学生,接受搬迁四化实验室,并要求我们在1959年春节前搬完,整个搬迁工作都在业余时间进行,利用星期日和平时下午不上课的时间。
运输工具最好的是三轮车,我们几个人一辆车。从四牌楼(南京工学院化工系所在地)到丁家桥来回跑一趟和搬上搬下要花2~3个小时,车子一来,几个同学一起搬实验室的玻璃仪器、滴定管架、电炉烘箱等,还有实验凳子,我骑的那辆三轮车车斗在前,大约半成新,车子各部件的性能低下,车龙头又特别活,有一次从鼓楼往四牌楼转弯下坡时,由于车速快,加上右转弯的惯性连人带车翻滚到北京东路宝泰街路口地上,附近的行人把我扶起,擦破的皮还在流血,随即到校医院检查没有伤及骨头,擦些红药水了事。算命大倒也没有出什么大问题,盐64班其他同学像我碰伤、挂彩的还不少,但为了完成搬迁无机、分析化学实验室的任务,没有一个同学有怨言。12月和1959年1月正值冬季,往往运和搬一趟,额头和身上要出一身汗,把身上棉衣脱掉,还能看到球衣或毛线衫上冒出的热气。那时也不像现在学生浴室洗澡那样方便,只好打两瓶热水在身上擦擦,换换内衣内裤了之。
在搬运过程中老师特别交代,化学实验室的设备仪器、玻璃制品等有些是易耗品,有的化学药品有刺鼻味,有的设备不能受压等,要我们在运输过程中的搬上搬下时格外小心,以免损坏,浪费公物。因此,有的同学为了不让物品颠簸,只能慢慢骑或干脆拉着车走,从四牌楼到丁家桥,从南京工学院的科学馆(当时四化实验室所在地)到南化的米丘林馆(现为中大楼)来回近10公里行程,可以说像是蚂蚁搬家那样,一点一滴、一桌一凳、一管一瓶搬到了新的实验室,一切都是为1959年2月在丁家桥开学。也许有人要问,你们为什么那么傻不用汽车呢?当时听系里老师讲,学校的运输车辆不足,汽车只能用于运粮、运菜等副食品和搬运实验室的大件(桌子等),其余物品只能请同学们自己搬了。
期末考试结束,我们搬迁实验室的任务同时完成。随之,我们的床铺、床上用品也来到了丁家桥5舍(现已拆除成研究生宿舍楼)。寒假过后,我们高高兴兴地来到了丁家桥校址上课。这个寒假我们算休息了,可学校领导和来到南化的老师、干部不知为了“准时开学”忙成啥样、辛苦成啥样?那时,老师不仅要搬教研组的物品,资料等,还要备课、准备实验,一切教学安排犹如在南工时那样,不由得对老师的敬业、奉献、育人的精神由衷地敬佩。
黄马水库劳动
1958年1月在放寒假前三周,响应学校号召盐6的学生,穿着冬装个个背着背包、携带脸盆和生活用品,走出四牌楼途经太平门、岗子村、樱驼村、岔路口到达黄马水库工地(现在航空烈士墓附近)。午饭后从四牌楼出发到达工地时已是下午4~5点了。途中只休息了几次,这是我人生中负重步行最多的一次。个个脸上冒出汗水,内衣浸湿。
到达宿舍营地时,系里已派人把帐篷搭好了,一个帐篷只能容纳十来个人,我们按指定帐篷落宿,一进帐篷倒感新鲜,地上都铺上厚厚的稻草,后来可得知是当时系领导和干部为了学生御寒,关心学生的健康,从周围的农村老乡那里买来的。我们每个人安好了自己的铺位,就通知我们打洗脸水,稍为洗漱之后食堂开饭了。我们依次排着队来到临时搭建的草棚里,打着一份份饭菜,不知怎么的,这顿饭菜吃起来很香,也许是走累了的缘故。天黑了,帐篷里仅有一盏灯,大家又没有事,灯光暗淡又不能看书报,加上很疲倦又冷就早早入睡了,次日起床发现被子上还有一层薄霜。
早餐后,负责劳动的几位老师早早地把任务划给每个班级,每人发了挑子、铲子,大概8点半左右就到了工地,上午大家挑得很有劲,到下午每人肩上磨红了皮肤,有的还肿起馒头大的包块,担子压上来疼呀。到了第二、三天,那真是艰苦的磨难期,肩上没有一个不红肿的,有的还破了皮。担子一压刺骨的疼,有的脚上也起水泡,挑起担子只能拐啊拐的走,本来同学之间还有说有笑,此时言语不多了,偶尔开个玩笑也不反击了。由于肩膀疼痛,挑一个来回约200米,有的同学专门为挑子铲泥土,有的挑泥相互轮换,每天要走近10多公里,一天下来肩疼腿酸,腰背直不起来,每天晚上收工时还要看看挖掘进度和土方数。系里老师想方设法烧些热水,让大家收工时可泡泡脚、活活血,以减轻疲劳,就这样日复一日挖土和挑土12天,虽然劳动强度大些、苦些,可大家还是乐呵呵的。河工结束的那天午饭后,同学们整理行装再徒步走回学校,这一次可不像来时那样步履轻松,好在各自的行李系里已用卡车运回学校了,这次黄马水库劳动至今还留在我的记忆里,印象深刻。劳动确实能磨练人。
记得1960年的春天,已到南化的第二年,为响应南京市鼓楼区东修水利、疏理秦淮河的要求,学校又安排我们去秦淮河劳动1周,每天去草场门外到水西门外段秦淮河劳动,早出晚归,个个带着自己的脸盆和大撬赶往河段,上下坡分2~3级,站在河床前的同学用脸盆把一盆盆的污泥托上来,再经几级同学的传递送到岸边,3~4月的天气很冷,尤其是下到河床的同学跳进刺骨冰冷的河水里,脚都冻得麻木了,却从来不叫苦,泥挖得累了同学们自己轮换着下河接着干,有的同学的脚和手被碎瓦片和脸盆划破了,涂些红药水继续干,一干就是一个星期,个个还是精神抖擞地抢着干,争着找苦吃。
从1959年至60年代初期,由于种种的原因教学计划中学生参加劳动的时间多了些,后来在1962年高教部制定的《高教60条》,调整了教学计划,改变了学生参加劳动过多、活动过多的缺陷,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但是参与劳动的我们,也确实经历了艰苦的磨难,艰苦奋斗,艰苦创业和勤俭自强的精神见长不少。抚今追昔,这对我们的成长那也是无价之宝。
克服困难建设实践基地
1960年,我和黎效良作为预备教师来到成立不久的工程化学教研组,教研组设在中大楼4楼。教研组长先是由王国宾副院长兼任,朱祖恒、李振夏为副组长,陆似华为党支部书记。分配我担任“稀有元素工艺学”课程教学,并和李山等老师筹建专业实验室。
我是学“硅酸盐工学”专业的,对这门课的内容很陌生,当时教材少得可怜,只有参考中南矿冶学院翻译苏联的教材进行自学,由李振夏老师进行指导,那时我多么希望到中南矿业学院(现为中南大学)去读书进修,学校和教研组领导给我讲:“现在专业建设忙,脱产进修难以安排,还是边干边学。”情况是本专业的学生已于1959年9月进校了,第二届学生也进来了,教学任务确实很重,我只能选择边干边学了。
教研组要求我们从研究工作入手,以研究带实验室建设和备课。我一边查阅参考书、资料进行备课,一边由李老师给出研究题目,即“从独居石矿粉中提取稀土元素”,实验室只有空空的桌子,玻璃仪器也很少,一切要自己动手购买,还要采购稀缺的试剂。为了搭建实验研究装置,需要新的交换树脂,我外出采购,为了节约差旅费,就吃住在李老师在上海的家,师母热情款待使我不好意思,大约3~4天后就把买好的的某牌号树脂和试剂数,办理托运手续后乘车回到了南京。后来,实验室缺什么试剂,仪器就派我去上海采购,继续麻烦李师母家。几经努力,实验室是搭起来了。所需试剂备齐开始了提取试验。实验也有明显的进展,但由于缺少微量分析的测试仪器,实验研究不得不中断。
1961年,中试基地的建设提到了专业建设的日程,领导决定要集中人力、物力、建设“1028”,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不少人就投入建厂中,按稀土元素冶炼的基本生产过程设计中试流程。设计和选用单元设备,再用管道连接装置,整个设计是李老师完成的。他教我设计“焙烧炉”,我自己缺少专业设计基础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去设计确实很难,李老师鼓励我调研,收集资料,向实践学习,向一切有经验的人学习。历经2个月左右将设计图纸交给了李老师,又请瓦工按图纸变成了实物,再配置一些附属设备等,时年下半年,中试基地基本建成,所需要矿石也从外地运来。
此时已是困难时期的到来,粮食与副食品奇缺,不少人吃不饱,脸浮肿,身体渐渐不适应超强劳动的需要,院领导决定停工,待生活好转后再进行中试。就这样我和其他老师又回到了调研组进行备课。为工9学生带生产实习和准备专业实验,当时生活很清苦,粮食定量不足,又喝些“飞机包菜汤”。但个个都是乐呵呵的,精神状况很好。
1963年上半年,我和李山老师准备专业实验项目和实验指导书。为了搞好备课和增加实践知识,1963年9月,我们去上海跃龙化工厂实习,收集资料,因为保密的缘故,实习和收集资料与图纸还遇到了很多麻烦,总算都被我们一一克服了。从1960年下半年到1963年上半年,从科研起步建设专业实验室和中试基地,再回到实验室准备学生的专业实验,几乎都是从头学起,基地是白手起家、从无到有,战胜了许多困难,最终完成了教学任务,一切都体现自学,干中学,向实践学,向一切有经验的人学习,逐步积累了专业理论和专业实验技能。现在回忆当时的情景和专业建设的历程,非常感谢王国宾、朱祖恒、李振夏、陆似华几位老师的指导和帮助。着实在专业基地建设中充满着挑战,遇到的困难一个接一个都被我们包括其他老师克服了。每当回忆求学期间和工作初期的磨炼,总觉得懂了不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那段艰苦环境的磨炼和奋发创业精神的烙印深深印在心中。